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暨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 臧汝芬高三的小媛因拒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近期更成天沈迷於網路世界,少與人互動,顯得沈默寡言,抱怨常失眠、凡事都提不起勁,甚至有時會感到呼吸困難,之前,一直被當做憂鬱症治療,但情況卻沒有好轉。直到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才發現,小媛已經網路成癮,經由醫師說服住院治療2週後,並鼓勵家人培養她的學習目標與興趣,現在已成功回歸正常生活。收治個案的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深入會談了解後發現,小媛父親長期酗酒,酒醉了還會對她施暴,為了家庭和諧小媛不敢說出口,只能學會逃避、閃躲,並進而投入網路遊戲世界尋求安慰。網路成癮,指得是過度使用3C產品,對網路世界產生高度依賴,甚至沈迷的情形。患者多無法控制自己上網時間,只要無法連上網路,就會焦躁不安、易怒、沮喪。研究指出,網路成癮者因花費太多時間於網路,忽略和周遭親友相處與經營人際關係,甚至因日夜上網,使睡眠不足、精神不濟,除了沒時間念書,上課又精神不濟,導致課業表現每況愈下。而課業壓力更促使他更沉溺於虛擬世界,以逃避各種惱人問題,深陷情況越顯嚴重,變成惡性循環。除了心理層面的影響,長時間上網對健康傷害亦不容忽視,如近視加深、肩膀酸痛、手腕關節發炎等。臧汝芬指出,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十一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納入精神疾病。因它就像吸毒一樣會上癮,因此,患者需要的是「疾病的正確治療」,而不再是「苦心婆心的勸說」。網路成癮可分兩個層面,一個是預防性的「防止」,另一個則是成癮後的「戒斷」,若孩子已經上癮成病態,需要透過專業介入治療,幫助其痊癒。臧汝芬說,從正確診斷、找出共病現象、投予適當用藥、深入會談、並配合認知行為功能的改善,每個環節缺一不可。甚至在急性期時,家長要能理解讓孩子住院治療「斷捨離」的必要性。造成網路重度使用的因素,包括對網路新知的好奇及虛擬人際互動的吸引,使網路成癮的問題一直存在於兒童青少年群組中。因為此年齡最需要生活分享,並找到心靈共鳴,除了同儕陪伴外,家庭功能的健全與完整,扮演重要角色。臧汝芬提醒,許多家長不忍孩子因為沒收手機就發脾氣或自傷,而失去了早期「防止」沈迷的先機,到頭來,只能痛苦的接受「戒斷」的過程,呼籲家長應留意,當孩子因過度沉迷上癮,進而開始排斥學習、出現早上爬不起來、晚上晚睡、出現拒學等現象時,表示孩子可能已屬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WHO對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的定義無法控制地打電玩、生活中越來越以電玩為優先,而忽略其他日常活動,即使知道有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時間,以至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正常運作(造成失能),包含健康、家庭、學校、工作等層面,並且上述症狀有持續至少12 個月才能確診。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uhuo239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